謝國忠:中國通脹進入危險領域 很可能爆發危機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財匯資訊,摘自:經濟參考報) 2011-05-20最近,市場各方對宏觀經濟走勢的爭論集中在一個焦點上,即圍繞目前我國經濟是對通脹的擔憂更多,還是對增長的擔憂更甚以及下一步的宏觀調控走向何方。
多數機構和專家表示,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通脹加劇和經濟增速放緩這對矛盾都會持續存在。而經濟增速放緩是調控和轉型的正常結果,下一步的政策仍然需要更多地關注通脹。
經濟增速放緩
據了解,最近全國工商聯耗時兩個多月對廣東、浙江、江蘇等16個省份進行的系統調研發現,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型、微型企業的狀況,可能比2008年金融海嘯時更為艱難。全國工商聯的調研顯示:在中小企業數量龐大的長三角地區,出現了大量企業停工、半停工局面。分析人士表示,4月份全國工業增加值增長13.4%,較3月增幅下降1個百分點以上,也印證了經濟放緩的步伐似乎在加快。雖然實體經濟放緩跡象明顯,可5.3%的通脹數據也并不讓人輕松。
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秘書長王建表示,中國經濟現在還沒到硬著陸的時候,今年經濟增速應該在8%到9%之間。不過,他認為,今年中國經濟開始進入到下行通道,經濟內生性增長已經開始轉冷。王建重申,硬著陸指的是危機爆發,比如,經濟突然下滑、大量失業、產品銷售停滯、生產過剩等,像這種情況可以叫硬著陸。王建認為現在的情況恰恰是,出口在下降,投資在減少,消費也在減少,這三大需求沒有任何一個需求上升抵沖其他兩個需求下行,所以整個經濟需求不足就下去了。趨勢不可改變,即經濟進入下行通道。王建認為,經濟已經開始下行了,2013年GDP有可能到低於8,甚至低於7。
中央黨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也認可中國經濟進入下行通道,主要是用工荒,尤其是小企業發展受限,推動了經濟下行趨勢。
對於目前中國經濟憂增長壓力開始凸顯的判斷,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劉元春表示,“我不同意這種判斷。”他認為,從剛公布的4月份宏觀經濟數據看,工業生產保持平穩增長。雖然工業增加值增速有放緩跡象,這主要是因為上一輪投資結束,而新一輪投資還沒有開始,經濟正處於交替階段,部分企業利潤的收窄是階段性的。在我看來,經濟總體上處於健康、平穩運轉,出口也在增長,這個時候有所下降的話也是階段性的,并不代表總體趨勢。下一輪地方政府換屆又會帶動新的一輪投資。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劉煜輝也表示,中小企業叫苦,更多是結構性的問題導致的,而不是政策緊縮造成的。一季度社會融資總量增加了4.19萬億元,同比僅少增3225億元,單從信貸來說,一季度同比增長17.5%,也并不小。由於財政刺激計劃,過去兩年政府攤子鋪得太大,投資規模是經濟總量的1.2倍,而這些項目都需要后續資金支持,放款期達3年到5年,這一部分構成了信貸的剛性需求,占用了很大部分的信貸資源,這才是中小企業貸不到款的原因。
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認為,把中小企業停工跟緊縮的貨幣政策聯系起來是錯誤的。如果利潤空間足夠大,中小企業不會停工。事實上,能夠通過銀行獲得融資的中小企業很少,中小企業通常都通過民間借貸。現在的問題是很多中小企業去炒房,因為房地產的利潤更高。
平安證券[0.00 0.00%]表示,目前中國的負債主要是國企和地方政府,而地方政府和房企有著緊密的利益關系。央行目前的一系列措施,掐斷房企資金的來源,等於間接減少地方政府資金。中國經濟現在正處於高位下調的階段,“憂增長”的說法沒有道理。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范劍平表示,下半年隨著經濟形勢的變化,尤其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降低,企業有可能改變預期,由“增庫”轉為“減庫”。因此可預見,下半年經濟增速將逐步放緩。
范劍平表示,中國未來5年年均GDP增速將保持在9%-10%之間,按照這個速度,如果不考慮通貨膨脹和人民幣升值等因素,到2015年,中國人均GDP將達到7000美元左右。而進入“十三五”期間,如果中國的GDP仍然保持8%左右的增長速度,則到2020年,我國人均GDP將超過1萬美元。
基於對中國經濟走勢的關注,路透中文網站最近刊登了有關中國2011年GDP增速的調查結果,綜合19家接受調查的國內外機構的意見,路透社預計中國今年GDP將增長9.5%,從季度GDP預估中值來看,經濟增速或於今年余下的3個季度保持在9.4%,低於一季度的9.7%,明年還將稍有回落。
很多市場人士把疲軟的數據歸因於政府的緊縮政策。比如,野村證券提出導致各項指數下降的三個因素之一就是“由於政府維持緊縮的政策,銀行更加謹慎的放貸行為導致基建項目支出增長更加緩慢”。
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在接受采訪時表示,PMI在4月份下降,顯示以貨幣條件收緊為主要標志的緊縮性宏觀政策的影響已經從消費等需求端向以投資和制造業為中心的供給端擴展,緊縮政策對CPI漲幅的抑制作用有望在三季度顯現,通脹壓力將由此逐步下降。
目前,關於緊縮政策是否會松動的猜測再度出現。交銀國際中國區首席經濟學楊青麗表示:“PMI已連續兩個月低於市場預期,說明宏觀緊縮政策正在使經濟降溫,近期政策緊縮力度可能不會繼續強化;另一方面,通脹高點可能尚未過去,因此政策也不大可能放松。總之,維持現有政策緊縮力度是可能性最大的情形。”
CPI見頂或在下半年
據披露,4月CPI為5.3%,其5%以上的同比增速,仍站在近32個月以來的次高點上。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數據顯示,2011年4月份官方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2.9%,環比回落0.5個百分點。
專家指出,4月PMI指數經過前一個月短暫回升后,再次延續回落勢頭,顯示出伴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經濟增長處在適度回調過程之中。從各分項指數來看,整體呈小幅回落態勢。同上月相比,從業人員指數持平,原材料庫存指數、供應商配送時間指數略有上升,其余各指數均不同程度回落,其中新訂單指數、新出口訂單指數、進口指數、購進價格指數回落較明顯,回落幅度超過1個百分點。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蔡進表示,值得注意的是,4月PMI數據顯示,市場價格上漲勢頭繼續呈現減緩跡象。繼3月之后,4月購進價格指數再現回落,回落幅度為2.1個百分點。目前該指數回落到66.2%,雖然依然較高,但較之前已經明顯降低。蔡進表示,這說明國家穩定物價的一系列調控措施已經發揮作用,上游產品價格上漲的勢頭已得到初步控制,通脹預期開始越過峰值,呈現逐漸回落趨勢。這有利於減輕企業發展的外部壓力,有助於提高微觀經濟的效益和活力。
分行業看,20個行業中,紡織業、醫藥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石油加工及煉焦業5個行業低於50%,其余15個行業均在50%以上;從產品類型看,原材料與能源、中間品、生活消費品和生產用制成品類企業均高於50%,差距較小,均在51.7%-53.6%之間。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分析認為,4月份PMI指數回落,與需求變化趨勢相同,一季度消費、出口增幅均出現回落;新出口訂單指數回落,可能預示出口增速繼續降低。總體來看,PMI指數反映中國經濟增速仍有下降的可能,特別是需求增長減慢導致庫存調整,并引起經濟增速下降的可能性增加了。
海通證券[9.15 0.00% ]宏觀分析師劉鐵軍表示,近期大宗商品價格受日本地震的影響,在數月內上升空間有限,輸入性通脹壓力會有所緩解。中信證券[12.90 0.31% ]宏觀分析師諸建芳則認為,原材料價格下降傳導至國內可能有一定的時滯,二季度通脹壓力還會高位運行。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的劉煜輝認為,經濟能否平穩過渡,關鍵在是否能抑制通脹,讓價格回復均衡,中國經濟“硬著陸”的風險肯定不在緊縮的宏觀政策上,而是在於惡性通脹的風險上。今年上半年通脹呈現上行態勢,由於基數效應(翹尾),6、7月份或達到高點6%甚至以上。
劉煜輝說,通脹方面,蔬菜、水果價格回落是季節性因素,未來還可能繼續上升,預計今年7-8月將達到頂點,而非食品通脹則是結構性長期壓力,兩大因素預計將帶動CPI於今年7月達到年內高點。需要注意的是,非食品通脹會讓未來數年CPI的平均水平較過去上升2到3個百分點。
中信證券分析人士表示,盡管PPI有所回落,但其下降主要源於生產資料價格回落,而前者又與全球大宗商品降價有關。據最新海關數據,目前,部分大宗商品進口已逐漸回落,主要大宗商品進口數量的增速已遠遠落后於金額的增長。其中,在4月份,包括鐵礦石、成品油等商品進口量較3月份一度回落了近20個百分點。
中國國際期貨深圳研究中心有色金屬研究員劉翔表示:“從數據來分析,目前較高的CPI主要來源於去年的翹尾因素,今年由於政策調控和物價控制,通脹水平已得到一定扼制。另外,通脹壓力在6、7月份較大,政策收緊格局不會改變。”
中國銀行[3.39 0.30% ]分析師何志成表示,“5.3%的CPI增速顯示我國通脹依然保持在一個高位,未來通脹也不會下降太多。降價的因素有,但漲價的因素更多,政府控制物價的能力越來越會受到考驗。”
興業證券[17.21 0.76% ]表示,由於電價與煤價的機制沒有理順,二季度許多地區出現電荒,直接影響生產,所以電價開始出現松動。發改委分批次地開始上調一些省市的電價,這是一種無奈調整,但它預示著隨之而來的漲價不可避免。隨著經濟發展,我國資源需求正在數以倍計的增長,但供給只是百分之幾的增長。現在的情況就是企業經營現狀倒逼電價機制改革,同時也為未來物價上漲埋下伏筆。
平安證券[0.00 0.00%]認為,后續不排除農產品[0.00 0.00% ]價格報復性上漲的可能,菜價波動本來就很大,而南方的小麥和北方的水稻由於今年的旱情會有減產的可能,對農產品價格走勢不能掉以輕心。
謝國忠也表示,通脹還會持續,未來4到5年,中國CPI指數都會處在較高水平,利息繼續上升不可避免。通脹的一個重要效應是財富重新分配,是把財富從勞動者身上轉移到投機者身上,它會進一步拉大社會不公,影響社會穩定。這必須是宏觀調控的首要問題。中國的通脹正在進入危險領域,很多商品和服務消費價格正在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通脹預期仍很高,囤積貨物現象已時時可見,當囤積貨物成為普遍現象時,就很可能爆發危機
調控仍應指向通脹
在通脹依然高位運行而經濟增速可能趨緩的背景下,政策抉擇的復雜性日益凸顯。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曾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指出,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是今年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他強調要保持當前宏觀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中國人民銀行認為,隨著勞動年齡人口增速下降、經濟發展方式逐步轉變,我國經濟的潛在增長水平可能會有一定程度放緩。央行確認當前增長速度和就業都處在合理水平。在此基礎之上,穩定物價和管好通脹預期是關鍵,也是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央行并表示,金融機構也普遍反映項目儲備多、企業信貸需求旺,貸款仍有擴張壓力,需繼續把握好宏觀總量調控的任務。
央行認為,隨著經濟增長態勢進一步鞏固,價格較快上漲成為經濟運行中面臨的最突出問題。農產品[0.00 0.00% 股吧]、服務業領域中勞動力成本漲幅可能會明顯超出其生產率增長,導致價格出現上漲趨勢,同時資源性產品價格也有待逐步理順,這些因素有可能系統性地推高價格水平。宏觀政策需要防范結構性和趨勢性的價格上漲與通脹。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吳曉求表示,經濟增長放緩還不非常明顯,經濟指標仍維持在高位。事實上,目前政策目標是控制經濟增速,我們需要擔心的也并非經濟減速問題。隨著工業增加值持續上升,2011年我國GDP有望實現9%的增長。吳曉求表示,需要注意的是,M2逐漸正常化也反映出一個問題:我們現在的流動性是否充裕。近期央行打出提高準備金率、發行3年期央票等組合拳,主要還是對沖流動性預期,特別是外匯占款提升預期。盡管它不能使CPI下降,但可消除CPI上漲中的貨幣因素。但在M2回落的背景下,數量工具使用確實會加大對抑制經濟增長的擔憂。2008年上半年,緊縮的貨幣政策曾削弱了經濟增長,但當時正值金融危機。目前情況看,只要外部環境不如當時惡劣,經濟增速大幅放緩的風險比較小。
經濟學家華生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經濟增長放緩并不是太明顯。一般情況下,貨幣政策在對付通脹時,經濟或多或少都有所放緩,否則就說明調控并沒收到效果。目前經濟增長總體正常,主要可以從稅收政策和企業效益反映出來。盡管固定資產投資中的新建項目同比增速回落,但這主要是調結構引起的。
華生表示,至於貿易順差強勁,暗示的是海外市場現在盈利機會更大,同時也和出口退稅的政策有關。消費市場目前增速總體正常,幾個月內的小幅波動是可以接受的。通脹方面,食品和非食品因素呈螺旋結構,即當食品回落后,可能反會推動非食品價格走高。“故4月蔬菜、水果價格回落只是暫時的,我們寧可把CPI估計得高一點。”
劉元春表示,人民幣升值和加息對外國資本的影響誰更大有待觀察,這種組合型的政策有一定好處,但這對於利率和匯率敏感型行業的沖擊較大,另一方面對決策部門的壓力也更大。短期內“十二五”規劃尚未完全啟動,地方政府換屆還未完成,這段時期還不適合推出組合政策;等到三季度地方政府換屆完成,將推動新的一輪投資,此時美國的貨幣政策也已經定調,如果后者不發生大的變化,這時是推出加息和人民幣升值的組合政策的較佳時機。
謝國忠表示,下半年應繼續采取收緊的政策,放慢經濟增長速度,現在我們面臨的不是經濟增長要有多快的問題,而是吃藥治病的問題。有人說中國經濟下滑,緊縮政策已經到頭,目的可能是希望房地產再漲一波,從而能從中解套,如果政府聽信這種論調,拖延中國經濟結構調整時間,那么將來會更危險。
劉煜輝認為,現在大銀行的存貸比在70%以下,而中小銀行在75%左右,已經接近紅線,所以對商業銀行放貸會有影響,但貨幣緊縮政策尚未告一段落,抑制通脹效果不明顯就是因為貨幣收縮依然溫和,只有真實的利率水平能表達貨幣環境的松與緊。2003年以來,真實利率為-0.3%,目前真實利率離1996年到2003年3%的水平還很遠,宏觀調控的目標應該是結束長期存在的負利率。
綜合機構和專家觀點,二季度中國經濟無疑仍將在高通脹的壓力下度過,而實體經濟放緩的信號也或許意味著“滯脹”風險加劇。決策層在不放松貨幣政策的同時,也需要從行政手段、財政政策等多角度入手,以便更好“醫治”中國經濟所面臨的潛在風險
DIGITIMES 》國際財經 》全球經濟 》兩岸三地 |
謝國忠:大陸通膨進入危險領域 |
DIGITIMES中文網 原文網址: 謝國忠:大陸通膨進入危險領域 http://www.digitimes.com.tw/tw/dt/n/shwnws.asp?CnlID=9&cat=150&cat1=10&id=0000233863_MWQ91Y65595CYH4ZONEDA&ct=1#ixzz1N8PGhgG4
兩岸 降267關稅
2011-05-23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海峽兩岸經貿交易會」(簡稱「海交會」)上周在福州舉行,重點項目簽約超過二百億元人民幣。今年是「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簡稱「ECFA」)實施第一年,二百六十七種商品關稅下調。專家認為,一旦兩岸制度化障礙進一步掃除,結合兩岸優勢資源的「中華經濟體Chiwan」有望全面形成。
「海交會」是大陸最早的兩岸經貿盛會,每屆均選在五月十八日開幕,據稱寄寓普通話諧音「我要發」之意,本次已是第十三屆。兩岸經貿往來二十多年,如今互為重要貿易夥伴,大陸是台灣第一大出口市場,關稅為兩岸經貿合作的最大障礙。
今年一月一日,ECFA早期收穫清單正式實施,列入清單的約八項產品將逐步降低關稅,三年內全部降為「零關稅」。「早期收穫計畫實施以來,貨物進出口穩中有升。」海關總署關稅司副司長康強在「海交會」上透露。
據海關統計,截至今年三月,大陸ECFA項下原產於台灣貨物出口大陸總值六點八四億美元,關稅優惠一點二七億元人民幣;化工產品、精煉銅箔、機電產品等成為台灣出口大陸的主要商品。
「今年前四個月我們的進口額為二百四十三萬美金,關稅從一成降到百分之五,為我們企業省了九十四萬人民幣。」福州東宏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堂昌已初嘗ECFA的好處。
ECFA早收清單中,大陸產品同時也將以低關稅登陸台灣市場。台灣工業總會秘書長蔡練生認為:「這對台灣中小企業難免會有一定衝擊,但是正面絕對大於負面,台灣企業應該要順應形勢的發展,把握ECFA商機。」
業界人士指,ECFA對兩岸經濟合作的意義不僅是相互減稅、促進貿易,更重要的在於促進兩岸產業整合,提高兩岸企業在全球的競爭力。
ECFA的效應已經顯現,但部分台灣學者認為,當前協議帶來的優惠範圍和力度還是有限,許多障礙和限制有待進一步破解。相信一旦兩岸制度化障礙進一步掃除,結合兩岸優勢資源的「中華經濟體Chiwan(China+Taiwan)」有望全面形成。
「ECFA簽署後的兩岸金融合作正如火如荼開展,兩岸將陸續開放並鬆綁相關業務及規定。」台灣大學經濟學系教授林建甫指,金融業逐步鬆綁,將為兩岸產業發展注入更多「血液」。
「海交會」上周三至本周日召開,重點項目簽約七十四個,投資總額超過二百億元人民幣,涉及先進製造業、現代商貿物流業、旅遊業以及閩台合作辦學等領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